华人小孩

 找回密码
 您好~~点击这里注册
搜索
查看: 7874|回复: 1
收起左侧

[闲话] 毕业40年后,伊顿公学的学生为何发展平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3 0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加入华人小孩吧,为您和您的孩子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您好~~点击这里注册

x
毕业40年后,伊顿公学的学生为何发展平平?

作者:露西•凯拉韦

十天前,我丈夫去参加伊顿公学(Eton College)1974届毕业生的重聚会活动。约150人挤进那座15世纪的教堂,快速地大声唱过《我心应当来称颂主》(Praise my Soul the King of Heaven)之后,坐下来享用可口的饮食,缅怀孩提时代的恶作剧,同时默默合计一下毕业后40年里谁混得最好。
E2.jpg

结果他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他们看上去都如此神采奕奕。由于教养、教育及金钱的缘故,这些57到58岁的人仍然很容易认出少年时代的样子。

第二个现象就是,相对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并非特别耀眼。除了一位资深政界人士和一位前报社总编辑,他们构成了一个由律师、房地产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人组成的中层团体。按照国家平均标准来说,他们确实很富有。然而,一考虑到他们人生的起点,他们的成就便令人失望了。当初进入伊顿公学时,13岁左右的他们天资聪明,多数来自富有家庭,在那里他们穿着燕尾服度过五年,并融入了世界最精英化的人脉网络之一。然而,年富力强的他们,成就却没高到哪去。

人们通常抱怨伊顿公学毕业生构成一个封闭的“俱乐部”,掌管着英国的命脉,而我丈夫却有不同的发现。没错,目前有三位伊顿人大权在握,他们分别是英国首相、伦敦市长和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不过他们其实只是一个更令人吃惊的规律的特例,这个规律是:尽管组成伊顿“俱乐部”成员生来就准备做大事,但没什么太大成就的人却越来越多。

就在上周,我无意间发现了伊顿公学1974届校友之谜的答案。答案就在一本引发争议的新书里。这本书名为《成功三法宝》(The Triple Package),由“虎妈”蔡美儿(Amy Chua)和她丈夫杰德•鲁宾费尔德(Jed Rubenfeld)合作而成。该书旨在解释为什么在美国犹太裔、摩门教徒和华裔表现比其他族群好得多。他们声称,原因有三点:优越情结、不安全感和自控力。单独而言,以上三个要素起不到任何作用,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才能起作用。太过优越,你就没有动力做出任何努力了;不安全感太强,多疑会削弱你的行动能力;缺乏自控力或自律,你就难以应对任何问题。

如果拿这三大要素来对照伊顿人,你马上就会发现是什么原因令他们止步不前。他们的优越感确实异乎寻常。然而,他们的不安全感很弱,而且几乎没什么自控力,这是因为伊顿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取得任何成就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的观念。
E1.jpg

蔡美儿和鲁宾费尔德不仅仅回答了伊顿公学的问题。在我所见过的普适成功学理论中,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最佳的一个。他们原打算用这一理论解释不同族群的差异,不过,它更适合用来解释为什么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中,部分人表现比其他人更好一些。

我从没与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打过交道。不过,我对贾斯汀•韦尔比(Justin Welby)大主教和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市长有足够的了解。我完全能想象得到,他俩对于不安全感都不陌生。同样,他俩都有约束自己勤恳工作的能力。

这三大法宝还有助于解释其它成功学理论。我们总会听到许多失读症患者和幼年丧父者如何攀上人生顶峰的成功故事。如今,我们终于明白了他们成功的原因:这是由于那些缺陷令他们缺乏安全感。我们还明白,要让这类缺陷发挥作用,拥有该缺陷的失读症患者还必须对自己的优秀心知肚明,必须做好准备通过必要的努力使自己更优秀。

该理论一个振奋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对“激情”只字未提——对我来说,激情既不是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另外,对于人们常常提及的乐观、人脉、韧性或终身学习之类的品质,该书也丝毫没有提及。根据三大法宝的理论,所有其它品质在必要时会自然涌现出来。

相对来说,让人不那么振奋的一点是,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成功人士很少是讨人喜欢的人。有优越感的人会令他人敬而远之,没有安全感的人则会让他人失去耐性。这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则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如果考虑他们通常会为掩饰这两种品质而做出的种种举动,情况就更是如此了。而过于自律对朋友来说又太过沉闷,因为这意味着不可能让他停下工作,开瓶葡萄酒享受一下。

不过,身为人母,我却从《成功三法宝》中得到一丝安慰。蔡美儿第一本书《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曾让各地的宽容妈妈十分不安,使我们为曾经这么软弱地对待子女感到忧虑。而这一次我感到一丝解脱。诚然,我所做的任何提升孩子们优越感的举动都会削弱他们对自身不足的感觉能力。然而,如果我试图降低他们的安全感,就有可能伤害到他们的优越感。因此,我从这本书中吸取的教训是:就像过去那样,胡乱应付就行了。
写点什么呗,写什么华人小孩都喜欢。
发表于 2015-4-23 01: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这种飘散着精英主义教育臭气的文章,永远只关注社会成就和地位,放弃任何个人心灵的培养和塑造,两百多年前叔本华已经告诉人类,社会的地位和给人内心价值没个屁关系。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读一下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老牌资本主义西方世界在物质崛起的时候对人内心的摧残和反思。文学界,艺术界,多少思想家试图纠正人类没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误解。像FT这类和经济类报纸谈谈经济与政治的互动还行,毕竟两者都是臭气熏天的,谈到个人生活,教育和人类远景,我觉得贵报观点片面,狭隘,势利,拜金,简直臭不可闻。我的言论在这里当然格格不入,当然要被删除,我只想发出不同的声音,告诉这些精英主义教育出来的蠢人们,对那些每天只懂鞭打这自己的屁股力争上游的废物来说,生命就是一场灾难。(Kangpig)
写点什么呗,写什么华人小孩都喜欢。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免责声明|帖子列表|SITEMAP|HuarenKids

GMT-5, 2024-11-22 12:05

Powered by Discuz!X3.4

© 2001-202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